close

尊重女性生育主體,多元友善生育制度不可少!


 


婦女新知基金會、林淑芬委員辦公室


2013母親節聯合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時間:201359 早上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 105會議室 (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一段31號 )


 


主持人:


陳昭如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與談人:


陳玫儀 (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


梁莉芳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林淑芬 (立法委員)


林世嘉    (立法委員)


尤美女 (立法委員)


田秋堇    (立法委員)


 


母親節即將到來,在一片喜為人母的溫馨祝賀中,懷孕婦女在現行的生育環境中感受焦慮、不安、恐懼與無奈的聲音卻常被忽略。因應少子化,政府推出一連串鼓勵生育政策,試圖藉提高生育率解決問題,但卻未正視孕產婦在生育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這些困境包括,多元生育資源未能普及、友善多元生產環境不完善等,加上近年婦產專科醫護人員短少,嚴重影響孕/產婦的產檢、生產過程及產後照護品質,懷孕女性的生育主體及生產方式選擇權更難實現。


今日上午於立法院中興大樓105會議室,婦女新知基金會、林淑芬委員辦公室聯合召開「尊重女性生育主體,多元友善生育制度不可少!」記者會,邀請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陳玫儀及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梁莉芳兩位新科媽媽分享他們的多元友善生產經驗,並與尤美女、田秋堇、林世嘉委員共同提出要求政府應善盡規劃職責,建置多元友善的生產環境與制度,莫再忽視女性作為生產主體需求的訴求。


 


      記者會一開始就播放由 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所提供的影片,由兩位新移民姐妹現身說法,從產檢到分娩,因文化差異及語言隔閡所遇到不友善的待遇;接著梁莉芳董事及陳玫儀主任則各由其居家生產與醫院剖腹產時由助產師及伴侶陪同的美好經驗,說明多元友善生產方式的可能與對孕/產婦重要性。呼籲政府應注重孕/產婦需求,盡速建立以孕/產婦為主體的友善生產環境與資源平台,讓更多媽媽們也能擁有良好、愉快的生育經驗。


 


        長期研究生育制度的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嘉苓指出,儘管莉芳和玫儀都受惠於助產師協助,獲得美好生產經驗,但台灣的生產環境仍有大幅進步空間。她從生產所需的人力、空間、措施等三大面向,說明台灣現況,並建議衛生署拿出有魄力的政策,針對產房接生與照護進行人力估算,研議如何重用助產師,充實產房人力,讓生產改革能夠加速落實。隨後,與談的四位立委也都分享了自己的生育經驗,提出台灣生產環境仍有極大改善空間,並承諾後續將繼續監督相關政策,盡速促成以以孕/產婦為主體,提供友善多元生育環境的資源普及化。


 


林淑芬立委回想起自己慘痛的生產經驗數度哽咽,說明當初誤信名醫決定到大醫院生產,沒想到因為醫師病人太多分身乏術,直到寶寶都已經卡在產道許久才匆忙趕來進行會陰切開術;產後,寶寶因嚴重吸入胎便出生後必須住進加護病房,醫生對此也未詳盡說明,讓她在產後天天以淚洗面、擔心不已。她說自己的經驗並非唯一,事後得知身邊許多媽媽也有類似的狀況與經驗,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台灣生產制度充滿問題;她建議台灣應師法荷蘭,善用助產師人力提供專業協助與提供多元生育選擇,讓產婦可以得到良好孕產協助,無需經歷她所擔心受怕卻又不知該怎辦的恐怖情境。


 


尤美女立委則以去年九月份和婦女新知基金會共同召開公聽會作為切入,會議中已經針對助產人力設置及增設婦產科醫師、助產師與護理人員共同合作之相關訓練等建議,並要求衛生署等單位應於公聽會後兩個月內盡速研擬相關政策,但衛生署拖延至今日記者會召開前才匆促提出部分回應,但距離滿足婦女多元友善生育政策需求仍有相當距離。當場,尤立委拿出今年剛懷孕的準媽媽會拿到的孕婦健康手冊,其中資料仍與2005年初版無異,仍僅有醫療院所及心理衛生診所介紹,未提供任何助產相關資源。對此,她痛批政府自去年九月迄今並無多大進步或改善,要求政府應立即對孕/產婦訴求拿出具體回應,盡速落實去年九月公聽會的結論。


 


田秋堇立委從自身哺育母乳的經驗為出發點,說明產後衛教及資訊協助對媽媽們的重要性;並點出現行婦產科醫療人力不足與老化的問題,要求政府應立即改善並提供醫護人員及助產師良好工作環境。除此之外,建立友善多元生產環境也應建立孕產婦安全評估標準等相關配套。


 


林世嘉立委從回應新移民姐妹所提供影片作為切入點,提出政府重視城鄉之間的產婦的階級差異,尤其是許多新移民在生產過程中,經常因為語言隔閡而造成許多不安感,這些都應該被重視改善。除此之外,在醫療體系著重成效之虞也要兼顧媽媽們的感受,她談到自己在教學醫院生產的經驗,遇到四、五組人員輪流詢問其醫療史,生產時大家都沉醉在寶寶出生的快樂,而忘記產婦還躺在產台上需要關懷與協助,之後在家做月子期間,也不斷接到公衛人員來電詢問其母乳哺育狀況及生產經驗,作為研究參考資料與數據令其不厭其煩而無法好好休息與照顧寶寶。


 


今日記者會婦女新知基金會提出育資源要普及、生產環境要友善多元、盡速完善助產師制度三項訴求,立即獲得與會者一致肯定,立委們並承諾後續將繼續監督政府進度,絕不會讓台灣的媽媽繼續忍受不佳的生育困境,盡速促成台灣多元友善生產環境的落實。


好孕只能靠好運?!政府要提供普及生育資源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生活中的重大轉變,變化的不僅是身體,心理與其所處的社會關係也會有影響,像是伴侶、家人、工作等。面對準媽媽們在妊娠期間以及生產過程的焦慮和不安,現行制度中的生產資訊常見者仍多為醫療相關資訊,其餘相關資源就僅能得各憑自身資源與運氣取得。難道說我們的友善生育政策就讓準媽媽們好孕只能靠好運?


去年12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梁莉芳以居家生產方式生下第一胎,她說從懷孕開始,便常在網站上搜尋生產相關的資訊,看到媽媽們的生產經驗多是負面的,讓她對在醫院生產有所疑慮;所幸在懷孕後期經由朋友介紹得知有居家生產的選項,但也因較晚決定,導致居家生產需要做的運動及身體準備都很趕。另一位幸運擁有溫柔生產經驗的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陳玫儀,則是從一本談溫柔生產的書中得知可以自擬「生產計劃書」,因而作了許多功課擬出理想中的生產計劃,也幸運的因工作關係認識助產師及友善的婦產科醫師,才得以平等合作關係協商期待中的生產方式。


    然而,玫儀和莉芳的友善多元生產經驗畢竟是少數,在台灣有多少懷孕的婦女可以有如此的好孕/運?從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孕婦健康手冊」當中,「寶寶可以怎麼誕生」篇章完全不見懷孕婦女是否有詢求醫師接生之外的選擇,如此單一資訊提供,顯見政府無視懷孕婦女的生產方式選擇權。現行生育制度缺乏供孕/產婦多元選擇的資訊提供,間接剝奪了懷孕婦女自身生產的能量與能力,常使孕/產婦無法有尊嚴的生產,難有溫柔生產經驗。為提升婦女的生育權益、自信與尊嚴,政府應著手規劃完善的生育制度,於孕婦健康手冊新增多元的生產方式及資訊供孕/產婦知悉、參考;整合現有的友善多元生育資源,建立普及的生產資源平台,提供孕/產婦選擇多元的生產方式。


生產環境難友善!政府應積極帶頭示範友善多元生育措施


  台灣近二十年來透過各界對友善多元生產環境的倡議,期許建立以產婦為主體的生產照護環境,尊重產婦的需求,在安全的前提下使其自然的生產,避免常規性的生產程序或施以溫柔生產。儘管已推動多年,迄今仍僅有少數醫師大力支持溫柔生產及友善生產措施,且僅分布在少數醫院。過去醫界與助產界曾提出「生產計畫書」的作法,做為產婦與醫師、助產師的溝通工具。然而,大多數醫師並未採用此措施,甚至也常有積極的產婦拿著生產計畫書主動想要與醫師溝通,卻不受醫師支持。


    當莉芳得知有健保特約的助產所便開始思考居家生產的可能性,剛開始有醫學背景的先生原本不甚贊成,但經過與助產師來回幾次的晤談,包括居家訪視和擬訂生產計畫,確認妊娠危險時可以後送的醫院。當釐清很多醫學觀點對居家生產的偏見和誤解,有了充足的資訊,莉芳與先生經討論協商後,決定以居家生產的方式迎接家中第一個孩子。而玫儀因為嬰孩胎位的關係必須剖腹生產,經與醫生溝通後助產師跟先生得以進入手術房陪伴,面對未知的手術過程與冰冷色調的開刀房,總是令人難以心安且懷有莫名的恐懼,但有先生的陪伴在旁說笑話消解了玫儀的焦慮,助產師則是在旁說明醫師正在進行的醫療行為及目的,讓躺在手術台上的玫儀減低許多恐懼,在整個手術過程得以感受安心與安全感。多元友善的生產措施與方式可以讓孕/產婦有尊嚴且有自信的生產,但推動卻顯困難,政府應發揮積極作為,帶頭示範友善且多元的生育措施。


  對新移民的懷孕女性而言,因文化差異及語言的隔閡,更容易被忽視其懷孕的主體性。居住於屏東、正在坐月子的越南籍新移民姊妹透過影片敘述,儘管國健局對外宣稱注重多元文化,提供多國語言孕婦手冊給新移民女性,但是從產檢到分娩,她根本沒有看過任何越南語譯本的孕婦健康手冊;且產檢時,醫生常詢問先生怎麼不來,質疑她的語言能力,要叫先生來,不然她會聽不懂。這位姐妹的例子並非特例,詢問其他新移民姐妹經驗亦得到類似的狀況,新移民孕/產婦在孕期及產檢過程中,醫療院所應正視其主體性,主動提供專人諮詢及翻譯服務,而非便宜行事的僅以其先生或婆婆做為溝通對象,新移民姊妹才能確實了解、有機會選擇多元友善的生產措施。除此之外,目前以醫師為主要接生人力的生產制度,使得偏遠地區、山區因人力不足,而更無法提供孕/產婦足夠的生育資源及擁有多元選擇的生育方式。


為具體改善生產環境,政府應率先在署立醫院或公立醫院推行這些措施,對於其他實施此作法的產科醫師與助產人員,以獎勵措施支持其持續進行針對偏遠地區及山區,應以社區為核心逐一建立孕婦健康資源中心,設置經專業培訓的助產人員,提供諮詢、產檢及接生服務,並建立高危險妊娠之轉診機制。政府與醫界團體也應積極倡導許多先進國家都有推廣的友善生產措施,具體落實在臨床措施上,也讓更多民眾得知。


產科人力荒!盡速建置完善助產師制度


  依助產人員法第25條規定助產人員之業務包含接生、產前及產後檢查和保健指導、嬰兒保健指導及生育指導等,助產人員實為護產人力的最佳支援,但是台灣雖有五百多人取得「助產師」資格,以此身分執業者卻僅有四人,明顯浪費助產人力。政府缺乏多元完善的生育制度規劃,孕/產婦在生產資訊匱乏的環境下限縮了生產選擇權,助產人員的專業能力被忽視,使懷孕女性的生育主體難以實現。政府應率先從國家所屬醫院直接進行以助產師為主的生產照護制度,具體示範建立助產師與醫師的新伙伴關係;盡速立法使助產人力可正式進入醫療機構服務、紓解產科人力荒;輔導並鼓勵民間成立助產所,建立助產師及醫師的合作網絡,建立高危險妊娠的轉診機制。


當孕育子女的媽媽們備受頌揚與鼓勵,在現行制度中卻必須忍受不友善的生育制度及缺乏多元選擇的生育環境,政府應善盡規劃多元友善生育制度的職責,建置多元且友善的生產環境,將生育主體及生產能量還給孕/產婦,尊重女性的生育能力及生產需求。營造溫柔生產的環境與空間,使產婦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醫療介入,能有多元資訊選擇生產方式,與醫師、助產師或助產人員以平等關係溝通協商生產程序中的期待,有摯親好友的陪伴,任何接生程序或醫療介入的告知,減低生產的恐懼,提升懷孕婦女在生產過程中的自信能量與自然生產的能力,方能將生育主體回歸懷孕婦女自身。


*******************************


本文轉貼自  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epaper_view.asp?id=138  婦女新知基金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子麵包小魚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