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吹起母親親善生產風





今年9月,衛生署提出新政策,具體回應改善過度醫療化生產的呼聲。 其他國家的做法,值得台灣借鏡。





去年3月,《康健雜誌》刊載「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報導台灣過度醫療化的生產環境,引發各界熱烈討論,在網站上廣泛地被轉載傳閱,甚至成立討論區。


今年底,衛生署提出新政,要求健保局提供醫院剖腹產、執行灌腸、會陰切開及使用胎兒監視器的比率統計資料,分析不必要生產措施的比例,研議納入醫院婦產科評鑑項目。


並且,國民健康局遴選醫院試辦「營造人性化生產環境先驅計劃」,參考美國「母親親善生產的十大措施」(10stepsoftheMother-friendlychildbirth),在產前充分告知資訊,發展生產計劃書,讓產婦更能夠參與整個生育過程。


截至目前,有四家醫院表達參與意願,包括台北榮總、三軍總醫院、林口長庚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並且已有一些醫生願意採取較親善的做法。(見134頁「台灣的生產可以不一樣」)台灣踏出第一步



從大多數婦產科醫生極力排斥,到開始有人改變做法,背後有女性團體結合力量要求、衛生署政策回應以及醫護人員的省思。


「新政上路,是為了具體回應今年第7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宣言,」國民健康局長林秀娟一語道破。


1998年起,台灣女人連線等團體每年於5月28日舉行「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今年主題訂為「營造伙伴關係的生產環境」,21個團體數十位代表從全國各地,甚而離島澎湖奔赴衛生署,籲請政府正視孕產婦知的權利及自主性,以及建立承擔生產風險的機制。


署長陳建仁親自接見。戲稱自己在家中如同住在女生宿舍的陳署長,當場責成各單位分工辦理婦女團體提出7點訴求;還建議,未來可以發展懷孕婦女從產前到產後簡單扼要的十要、十不要檢查表(checklist)。


國健局長林秀娟並計劃研擬新版媽媽手冊,提供人性化生產醫護措施的說明,包括待產時電子胎心音監測、待產及生產姿勢、非藥物減痛法等各項目的優、缺點。


隨著外籍配偶日益增多,國健局已經製作越南、印尼和泰語等多國文字版本的媽媽手冊,也研發多國語言的影音教材。產科照護新趨勢



像台灣這樣,透過關心孕婦生產權益的團體努力,改變醫療體系的照護作業,也在世界各地熱烈展開。


起步最早的是英國。十年前,英國政府發表「分娩的變遷」(ChangingChildbirth)的生產照護政策,強調生產應以孕婦為中心,提供孕婦知識,協助孕婦做決定。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主張正常化生產(normalchildbirth),希望各國政府更加關心,改善孕婦的生產經驗。


WHO明白指出,由於文化風俗相異,全球各地對正常自然生產的孕婦照護不盡然相同,但針對各項產科常規作業有無必要性所提出的建議,應該是不分國家和地域的。


同年,美國也成立了本土第一個倡導改善母嬰服務的組織──促進產科服務聯盟(TheCoalitionforImprovingMaternityServices,CIMS),提出母親親善生產的十大措施,建議採取有科學實證的母嬰照護模式,過度醫療化生產反而危及母嬰安全。


到目前為止,有助產師、產科護理師、拉梅茲產前教師等50個團體相繼加入,會員遍及丹麥、捷克、日本、墨西哥和波多黎各等地,人數近9萬。


今年2月,CIMS舉辦國際研討會,美國婦女健康暨人類部資深顧問蘇珊娜.海斯(SuzanneHayes)承諾研擬生產照護建議,由國家衛生院(NIH)進行相關研究。


CIMS主席伍莉博士(DeborahWoolley),同時也是芝加哥社區健康中心的助產師接受《康健雜誌》專訪說,巴西的改變最令她吃驚,因為動作也最積極,已準備在全國醫院推動母親親善生產的十大措施,以提升母嬰安全和照護品質,節撙生產成本。


巴西的母嬰照護模式和台灣相似,高度醫療化生產,剖腹產率之高,全球排名數一數二(是台灣的兩倍),七成以上的孕婦剖腹生產,甚至在某些醫院是100%。


然而,東方女人有辦法按照WHO建議的那一套來生嗎?


為此,1999年在中國大陸上海市、江蘇省等地的4家醫院做研究發現,這4家醫院執行灌腸、會陰切開的比例達七成以上,醫院並未提供最有科學實證的產科照護,無法充分滿足孕婦的需求,亟需改變現行作業。


研究結束後,這4家醫院的產科照護也因此發生變革,有兩家醫院取消常規剃毛,灌腸的比例在3家醫院明顯下降,有1家醫院改採有選擇性地執行會陰剪開,全數醫院均鼓勵提供產婦陪伴和支持。


改變不只發生在這4家醫院,也影響了大陸各地。當初大力促成研究的中國婦女健康照護協會,積極鼓吹其他醫院跟進。


未來,台灣的母嬰照護模式該如何做?歸結婦女團體建議,唯有陸續推動本土研究,建立相關實證數據,進而引導政策方向,為台灣女人營造一個更安全、舒適和優質的生產環境。生產的資訊看這裡



世界衛生組織的正常自然生產照護作業規範(CareinNormalBirth1996),把產科常規作業分為下列四類,摘譯於下:


A.被證明是有用的且應該被鼓勵的:


●在待產和生產時,由嘴巴補充液體。


●間歇性監測胎兒心音。


●在待產和生產時,讓產婦可以任意選擇姿勢並可以隨意移動。



●在生產時鼓勵不要採仰臥的姿勢。


●在生產時給予非侵入性及非藥物性的減痛方法,如按摩、放鬆技巧。


●儘早讓母親和新生兒肌膚相親,並在產後一小時內指導哺餵母奶。


B.被證明是有害、無意義的,甚至是該被淘汰的:


●常規剃毛


●常規灌腸


●常規靜脈注射


●常規採用仰臥式待產


●在生產時採取截石臥位(也就是臉朝上平躺且兩腳跨高),或未抬高上半身


●在第三產程口服子宮收縮劑以預防或是控制出血


C.在臨床上仍有一些不確定及爭議,應該要謹慎使用:


●在第一產程常規給予破水


●生產時對子宮施壓


D.被認為經常使用不恰當:


●常規的剪開會陰


●待產時限制食物及液體的攝取


●硬脊膜麻醉來控制疼痛(無痛分娩)


●使用催產素的催產


●在子宮頸全開或快要全開時,但產婦還沒有想用力的感覺,鼓勵產婦用力


●導尿


1.在WHO網站可以下載全文,網址如下:http://www.who.int


2.母親親善生產十大措施:促進產科服務盟(CIMS)網站可以下載全文,網址為http://www.motherfriendly.org





3.《中國大陸:4家醫院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產科照護》研究論文,網址為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393/1/1


4.《康健雜誌》網站的討論區:進入康健雜誌網站首頁/聰明醫療/醫療環境/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康健雜誌網址為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子麵包小魚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